问题 | 死刑追诉期一般都是多久 |
释义 | 中国刑法规定,死刑的追诉期为20年。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规定的有效期限,超过时效则不再追究法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即使超过20年,仍可追诉。刑法对法定刑的规定有不同情况,追诉时效期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时效限制。被害人提出控告,应立案而不受追诉期限限制。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连续或继续犯罪则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法律分析 1、死刑的追诉期为二十年。 2、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犯罪或者侵权行为的有效期限。犯罪行为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果已经被追究了法律责任,该案件应当予以撤销。 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3、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对法定刑的规定包括几种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犯罪有几个量刑幅度的情况下,应当按照犯罪的实际情况确定追诉时效期限的长短,即犯罪符合哪一个量刑幅度,就应当以那个量刑幅度的法定最高刑确定追诉时效的期限。 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在一般情况下,追诉时效的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但是,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拓展延伸 死刑追诉期的法律规定与实践 死刑追诉期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从死刑案件发生之日起到追诉期限届满之日止的时间范围。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死刑追诉期一般为15年。然而,在实践中,死刑追诉期的具体长度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案件的复杂性、证据的充分性、被告人的申诉情况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追诉期也可能会延长或缩短。此外,随着法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死刑追诉期的规定和实践也可能会有所调整和改变。因此,确保死刑追诉期的合理性和公正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维护司法正义和人权保障的平衡。 结语 根据以上规定,死刑的追诉期为二十年。追诉时效是指按照刑法规定的有效期限,超过时效期限的犯罪行为不再追究法律责任,已经追究的案件应予以撤销。对于无期徒刑、死刑的最高刑罚,追诉时效为20年。如认为必须追诉,可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继续追诉。根据刑法规定,不同犯罪情况有不同的法定刑,追诉时效期限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逃避侦查或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限制。被害人提出控告且未立案的案件也不受追诉期限限制。在追诉期限内再次犯罪,前罪追诉期限从后罪之日起计算。一般情况下,追诉时效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但连续或继续犯罪行为的时效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总则第三章刑罚第五节死刑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二百六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的,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总则第三章刑罚第五节死刑第五十一条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