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欺诈与欺诈罪的区别 |
释义 | 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都涉及欺骗和取得对特定财物的不法占有状态,但两者的目的和行为方式有区别。诈骗罪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则没有。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合同主体身份、履约能力、行为手段、履行实际行动、未履行合同的原因、履行态度和主要处置形式等。 法律分析 诈骗罪是指目的在于非法占有,利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取得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行为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达到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两者都可表现为在经济活动中采用欺骗方法取得对特定财物的不法占有状态,主要区别在于: 一是民事欺诈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欺骗方法,旨在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交易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而诈骗罪实施欺骗的目的是让对方陷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从而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是民事欺诈行为人在签订合同之后,总会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履行合同;诈骗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或履行能力,即使有一点履行合同的行为,也是象征性的“虚晃一枪”。 三是民事欺诈行为人为了减轻责任可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辩解,但不会逃避承担责任;而诈骗行为人则是要使自己逃避承担责任,最终使对方遭受损失。 其中,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二者相区分的关键所在。除非常典型的情况下,非法占有的目的通常都是根据一定的客观事实来推定的。尽管“非法占有目的”属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但它必然通过一系列外化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根据其客观行为表现以及行为效果推定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一般来讲,借助合同实施诈骗犯罪的行为,在诉讼证明和司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过程中,须综合考虑、审查分析以下几个要素: 1、要看合同主体身份是否真实; 2、要审查行为人有无履约能力; 3、要审查行为人有无采取诈骗的行为手段; 4、要审查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 5、要审查行为人未履行合同的原因; 6、要审查行为人的履行态度是否积极; 7、要审查行为人对财物的主要处置形式; 8、要审查行为人的事后态度是否积极。 结语 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虽然都采用欺骗方法取得对特定财物的不法占有状态,但两者的区别在于目的和行为手段。诈骗罪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则没有。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合同主体身份、履约能力、行为手段、实际行动、未履行合同的原因、履行态度和处置形式等。 法律依据 《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