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判断职务犯罪是否存在主观故意? |
释义 | 法律分析: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侵犯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构成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明知必然会造成某种后果而放任不管,均构成主观故意。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九条规定:“犯罪分子故意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明知必然会造成某种后果而放任不管,其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贿赂或者非法收受财物的,应当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违反国家规定,滥用职权,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以滥用职权罪定罪处罚。”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情节严重的,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总之,判断职务犯罪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应当参照相关刑法规定,结合具体案件事实进行分析。如果犯罪人明知违法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而作出行为,或者明知违法后果必然发生而故意放任,就构成主观故意。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