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的艺人们将面临何种刑法? |
释义 | 艺人签订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的处罚标准根据涉案金额而定。偷税是故意行为,漏税是过失行为。偷税需采取欺骗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漏税是未缴或少缴税款但无故意。偷税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漏税为违法行为,只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部分税务机关与司法机关对漏税有不同认识。 法律分析 一、艺人签订阴阳合同偷税漏税如何处罚 艺人签订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的处罚标准需要根据金额而定,不同的涉案金额面临的处罚结果是不同的。 二、偷税漏税规定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漏税是指因客观原因未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主观上不是出于逃避税收的故意、客观上未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但结果是未缴或少缴税款。漏税应当依法补交税款及滞纳金,否则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三、偷税罪与漏税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不同。偷税是出于故意,而漏税是过失行为。偷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收损失,而积极希望或追求这一危害结果,而漏税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后果应当预见却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偷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牟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漏税行为人主观上则不具有这一目的。 2、客观方面不同。偷税是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等欺骗、隐瞒手段来不缴或少缴税款,而漏税不存在任何故意的作为或不作为。在客观上区分二者,应注意:凡是没有采取法定手段偷逃应纳税款的,一律不能认定为偷税;即使采取了法定手段未缴或少缴税款,也不能一概认定为偷税,还要注意从主观上进行甄别。因为主观上的区别才是偷税与漏税的本质区别。实践中,还有一种“明漏暗偷”的情况,即纳税人采取法定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但一旦被税务人员查出,则以业务不熟、工作过失或对税法及财务制度不精通为由加以搪塞。 3、法律后果不同。偷税达到法定结果即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而漏税是一种违法行为,行为人只须补缴税款并交纳滞纳金。当前,有些税务机关与司法机关对于漏税有不同认识。 结语 艺人签订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的处罚标准因涉案金额而异。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漏税是客观未缴或少缴税款,需依法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否则将承担刑事责任。偷税与漏税的区别在于主观意图和行为手段的不同,法律后果也有所区别。目前,税务和司法机关对漏税问题有不同的认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2021修正):第五章 关税 第五十八条 本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范围以外的临时减征或者免征关税,由国务院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 第十条 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日;自用应税产品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移送应税产品的当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 第八条 纳税人的免税、减税项目,应当单独核算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未单独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销售额或者销售数量的,不予免税或者减税。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