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法律分析:认错态度不是犯罪认定的标准,但可以在量刑时考虑,必须真实认罪、积极赔偿、取得谅解等。 法律依据: 1.《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七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积极赔偿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缓刑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积极认罪悔罪,取得谅解,积极赔偿损失,有立功表现,可以酌情适用缓刑。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非诉前程序的若干规定》第十二条:被害人同意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对于认罪态度好,赔偿及时到位,取得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不起诉或者撤诉。 以上法律依据说明,犯罪认错态度并非法律规定的必要条件,但可以在量刑、缓刑、非诉前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认错态度需要真实认罪、积极赔偿、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多方面条件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