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什么是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
释义 |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只有在预见危害社会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或未预见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构成过失犯罪并负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所以主观是过失的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导致的不作为造成损害后果。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 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 《刑法》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过失的不作为犯罪:责任与法律后果 过失的不作为犯罪是指在应该采取行动的情况下,个人或组织因疏忽、不负责任或故意不采取行动,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财产遭受损失的行为。在法律上,过失的不作为犯罪涉及到责任和法律后果。责任方需要承担因其不作为而造成的后果,并可能面临刑事指控、民事赔偿或行政处罚。法律对过失的不作为犯罪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惩罚,旨在保护社会的安全和公共利益。因此,了解过失的不作为犯罪的法律后果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至关重要,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和保护他人的权益。 结语 过失犯罪是指在过失心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导致的不作为。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只有在预见危害社会结果但未能避免的情况下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的不作为犯罪则指个人或组织因疏忽、不负责任或故意不采取行动,导致他人受伤或财产损失的行为。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了解过失的不作为犯罪的法律后果至关重要,以避免法律风险并保护他人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二条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关爱、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