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实行犯中犯罪中止的条件: 1、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 2、或者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3、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4、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5、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一、共同犯罪的终止如何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部分共犯欲中止犯罪,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仅中止自己的行为,还要阻止共同的犯罪行为达到既遂,此种情形下,其它共犯人不成立犯罪中止,而是构成犯罪未遂或犯罪预备。 二、怕别人发现构成犯罪中止吗 只要是符合犯罪中止的条件,那就是犯罪中止。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行为人成立犯罪中止的,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时间条件:中止行为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阶段,既遂之前。(2)主观条件: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中止犯罪的动机不影响。(3)客观条件:在实行行为终了前,行为人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在实行行为终了后、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时,行为人亲自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 三、聚众斗殴罪中的中止犯罪怎么认定 聚众斗殴中中止犯罪的认定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时间条件: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预备阶段、实行阶段。2、主观条件:中止的自动性。必须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包括两种情况:(1)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主动放弃犯罪意图,停止着手实施犯罪,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放弃继续犯罪,中止犯罪行为。(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指犯罪人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放弃继续犯罪,并主动采取措施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