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应履行的职责有: 1、监督检查招用工及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情况; 2、监督检查支付职工工资情况; 3、监督指导劳动保护和职业培训工作; 4、监督检查社会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执行情况; 5、查处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对外劳务合作机构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 6、受理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的检举、申诉和控告; 7、在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下,处理因劳动纠纷引起的职工集体上访、罢工等突发事件; 8、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监察职责。 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属性: 1、法定性。劳动保障监察的规则都是直接由法律规定的。劳动保障监察的主体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监察执法活动。接受监督检查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城镇个体工商户(注:指雇工在7人以上的); 2、行政性。劳动保障监察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3、专门性。劳动保障监察是由法定的专门机关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4、强制性。劳动保障监察是代表政府实施的,具有国家强制力,被监察主体不得拒绝。 法律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