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探讨交通事故逃逸者的责任认定原则 |
释义 | 交通肇事逃逸的责任一般由逃逸者承担,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减轻逃逸者责任。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包括逃离事故现场、驾车离开事故现场、报案后不履行处理义务等情况。逃逸者应当承担全部责任,除非其他当事人也有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行为。 法律分析 一、怎么认定交通事故逃逸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的,一般由逃逸者承担全部责任,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逃逸者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六十一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担全部责任: (一)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二)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当事人弃车逃逸以及潜逃藏匿的,如有证据证明其他当事人也有过错,可以适当减轻责任,但同时有证据证明逃逸当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项情形的,不予减轻。 二、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拓展延伸 交通事故逃逸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影响分析 交通事故逃逸者的法律责任与社会影响分析主要涉及对逃逸者行为的法律定性和责任认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事故逃逸属于违法行为,可能触犯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等罪名。逃逸者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其行为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伤害,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了道德秩序和社会公平。因此,加强对交通事故逃逸者的法律打击力度、完善责任认定原则、提高社会舆论关注度,对于维护交通安全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社会监督,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逃逸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结语 交通事故逃逸行为的认定及相应责任是保障交通安全和社会公正的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逃逸者应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逃逸行为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伤害,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平。为维护交通安全,我们应加强法律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和社会监督,以减少逃逸行为的发生。这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七条 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并组织专门力量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启动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〇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