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前科犯罪者被判缓刑受限 |
释义 | 犯罪分子的累犯情况会影响判决结果,有前科的累犯不能获得缓刑。一般缓刑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前提是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不会再危害社会,并且不是累犯。缓期执行是对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人规定一定期限暂缓刑罚执行的措施。 法律分析 有前科的犯罪分子,属于累犯的不能判缓刑。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为一般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任何时候再犯这三类犯罪的,是特殊累犯。 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一般缓刑,是相对于战时缓刑的概念,根据我国刑罚典第72条的规定,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前提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并规定一定的考验期,考验期内实行社区矫正,如果被宣告缓刑者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律规定应当撤销缓刑的事由,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缓期执行是这样一种措施:对于被依法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以及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人,规定一定的期限暂缓刑罚的执行。 拓展延伸 前科犯罪者缓刑后的社会融入挑战 缓刑是一种法律手段,旨在给予前科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缓刑结束后,前科犯罪者面临着诸多社会融入的挑战。首先,他们可能面临就业难题,因为雇主普遍对前科犯罪者持怀疑态度。其次,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也会导致他们在寻找住房和建立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前科犯罪者还可能面临监管机构的限制和监视,这对他们的自由和隐私构成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推动公众对前科犯罪者的认知和态度改变,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结语 缓刑是一项为前科犯罪者提供改过自新机会的法律手段。然而,缓刑结束后,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就业难题、社会偏见和歧视,以及监管机构的限制和监视,都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需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同时推动公众认知和态度改变,促进前科犯罪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