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证据效力的法律规定 |
释义 |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法律分析 证据效力的法律规定有: 1、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2、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3、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条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五十五条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拓展延伸 证据效力的司法实践与审判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证据效力是审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在评估证据效力时,会考虑证据的来源、完整性、可信度等因素。司法实践中,常常采用多种手段来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证人证言的一致性、物证的科学鉴定、专家意见的参考等。审判标准则是依法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准绳,包括法律规定、相关判例和司法解释等。在审判过程中,法官会根据证据的效力和适用的审判标准,综合考量并作出公正的裁决。因此,证据效力的司法实践与审判标准密切相关,对于保障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证据在定案过程中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根据。如果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没有其他证据的话,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同时,采用非法手段收集的供述和证人证言应当被排除。在司法实践中,评估证据效力时会考虑证据的来源、完整性和可信度等因素。审判过程中,法官会根据证据效力和适用的审判标准作出公正的裁决,以保障司法公正和权益保护。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三、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收到对方的证据后有反驳证据需要提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次组织证据交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