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附条件民事行为法律规定
释义
    

法律主观: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附有决定该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就发生效果意思所负载的权利义务关系。当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意思确定后,行为人的预期目的没有出现,这时法律行为生效可能会违背行为人的初衷。例如:某人大学毕业前找到了工作单位,单位要与其签劳动合同,但他又考了研究生,如果已经签合同,考上了研究生就不可能再履行劳动合同,这样就会违约;如果不签合同,万一考不上研究生再签合同该单位可能就已另有人选,就会面临失业。如果允许劳动合同附条件,将考不上研究生作为合同的生效要件,一旦考上研究生合同因条件不成就不生效,考不上就生效,就完全符合了行为人的内心意思,达到两全其美。这类民事法律行为就是附条件法律行为。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这一规定,是为方便人们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能够灵活地控制行为效力暂不发生,或使已经发生的效力及时终止的制度,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条件类型:,(一)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这是根据条件的效力为标准而区分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分类。,(二)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秩序、善良习俗。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道德底线。把“公序良俗”上升为“硬法”,在法律制度上实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一般生效要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年满十八周岁是成年人,而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与外部的表示行为相一致的状态。二是指当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进行意思表示的状态。,(三)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不违背公序良俗,不损害公共利益。,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绝对、确定、当然、永久不按照行为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下列为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法典》第145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违背公序良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绝对无效;,(四)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五)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六)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行为;,对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预期目的没有出现,该法律行为可能会违背行为人的初始目的。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八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九条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经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