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行政处罚撤销的五个案例 |
释义 | 行政处罚决定的撤销条件及法律依据。根据审理结果,具体行政行为若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符合程序,判决维持。若存在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情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要求重新作出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缺乏合法性、不合理、不公正等不适当情形也可撤销。根据行政诉讼法和相关规定,公民、法人或组织可对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以上是对行政处罚撤销的概括。 法律分析 以下是五种行政处罚撤销的情形: 1. 主要证据不足的; 2. 与事实不符的; 3. 程序违法的; 4. 明显不当的; 5. 明显错误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一、撤销行政处罚决定的法律依据? 1.合法的行政行为具备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三要素,任何行政行为如缺损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要件,该行政行为就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 2.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也是可撤销的行政行为。所谓“不适当”,是指相应行政行为不合理、不公正、不符合现行政策、不合时宜、不符合有关善良风俗等情形。 3.根据案件审理时施行的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四十一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的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张的是其合法权益,且其与被诉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则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有对该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以上就是为您整理的相关内容,您明白了吗? 结语 这段话介绍了五种行政处罚撤销的情形以及人民法院对于这些情形的处理方式。同时,提到了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等情况下,人民法院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行政行为,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最后,提到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原告主体资格的条件以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作出的判决结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五章 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三十九条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立案依据、实施程序和救济渠道等信息应当公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五章 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三节 普通程序 第六十一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同意并签订确认书的,行政机关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等送达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正):第五章 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三节 普通程序 第六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未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向当事人告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内容及事实、理由、依据,或者拒绝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不得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明确放弃陈述或者申辩权利的除外。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