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过失犯罪怎么认定与有什么种类 |
释义 | 过失犯罪的认定主要看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过失犯罪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导致的损害结果不属于犯罪行为。 法律分析 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应的,过失犯罪的认定主要看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而过失犯罪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拓展延伸 过失犯罪的认定标准及其常见类型 过失犯罪的认定标准主要依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通常包括两个要素:过失和犯罪行为。过失是指犯罪主体在违法行为中存在疏忽、不慎或疏忽大意的情况下,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后果。犯罪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过失杀人、过失伤害、过失损坏财物等。常见的过失犯罪类型有过失杀人、过失伤害、过失损坏财物、过失交通肇事等。在实际认定过程中,法院会根据事实证据、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专家鉴定意见等综合考量,综合判断是否构成过失犯罪。因此,对于过失犯罪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公正、合理的判决结果。 结语 过失犯罪的认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主要看犯罪嫌疑人是否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因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该结果发生。过失犯罪需要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才负刑事责任。同时,根据第十六条,如果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并非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所引起,不属于犯罪。在实际认定过程中,法院会综合考量事实证据、法律规定和专家鉴定意见等因素,确保对过失犯罪的公正、合理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五条 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三十八条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