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缓刑有期徒刑的执行方法 |
释义 | 被假释或缓刑的罪犯在考验期内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公安机关负责监督。如在考验期内没有犯新罪、发现漏罪或违反规定,缓刑或假释期满,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未生效的一审判决不能立即执行,需先通知公安机关。如被宣告缓刑或假释的罪犯在考验期内再犯新罪或有未判决的其他罪,原判决可被撤销,由审判新罪的法院决定。撤销后,需通知原判决的法院和执行机关。 法律分析 对于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应当遵守刑法第75条规定的缓刑犯的行为准则。考验期内没有犯新罪、发现漏罪、或违反规定的,则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第一审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不能立即交付执行。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押,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先行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者取保候审,并立即通知有关公安机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应当将法律文书送达当地公安机关。 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或者被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应当撤销缓刑、假释的,由审判新罪人民法院在审判新罪时,对原判决、裁定宣告的缓刑、假释予以撤销;如果原来是上级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宣告缓刑、假释的,审判新罪的下级人民法院也可以撤销原判决、裁定宣告的缓刑、假释。审判新罪的人民法院对原审判决、裁定宣告的缓刑、假释撤销后,应当通知原宣告缓刑、假释的人民法院和执行机关。 拓展延伸 缓刑和有期徒刑的执行方式与条件比较分析 缓刑和有期徒刑是刑法中常见的两种刑罚形式,它们在执行方式和条件上存在一些差异。缓刑是指在判决后暂缓执行刑罚,并给予被判缓刑的犯罪人一定的考验期,只有在考验期内没有再犯罪行为,才能免除刑罚。而有期徒刑则是指被判处一定刑期,犯罪人需在监狱中服刑一段时间。在执行方式上,缓刑通常通过社区矫正或监督方式进行,而有期徒刑则在监狱中进行。在条件上,缓刑通常对犯罪人的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重点考虑其悔罪表现和再犯风险,而有期徒刑则主要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性来确定刑期。综上所述,缓刑和有期徒刑在执行方式和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语 对于被假释或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其在考验期限内需遵守相关规定并接受监督。如果在考验期内没有再犯罪行为、发现漏罪或违反规定,缓刑或假释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将不再执行,并进行公开宣告。对于尚未生效的一审判决,不可立即执行,而是需要在判决生效后将法律文书送达当地公安机关。如果被宣告缓刑或假释的罪犯在押,应先作出变更强制措施的决定,改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并立即通知相关公安机关。如果在缓刑或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或被发现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应撤销缓刑或假释,由审判新罪的法院对原判决进行撤销。此外,缓刑和有期徒刑作为常见刑罚形式,在执行方式和条件上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四节 拘 留 第一百二十九条 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本条规定的“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三条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