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网络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 |
释义 | 网络造谣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涉嫌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民事主体可要求媒体采取更正或删除措施,侵权者需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网络造谣犯法,行为人需承担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恢复名誉;行政责任可处拘留和罚款;刑事责任涉及多个罪名,最高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网络造谣构成诽谤罪,刑罚最高可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严重者可判处拘留。 法律分析 一、网络造谣应当承担什么刑事责任 涉嫌诽谤罪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同时,也可要求侵权者在公开媒体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网络造谣应当承担诽谤罪的刑事责任,法律上并没有造谣罪的说法,只规定了诽谤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网络造谣犯法吗 首先,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里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投放虚假的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3、刑事责任:网络造谣根据具体情节涉嫌构成构成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罪名,部分罪名将面临最高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网络造谣会构成诽谤罪,需要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存在故意捏事实,转发危险言论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的可以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涉案情节较轻不构成刑事犯罪的,可以处5~10天的拘留。 结语 网络造谣必须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法律,涉嫌诽谤罪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若造成严重后果,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被侵权者有权要求媒体采取更正或删除等措施,并可要求侵权者在公开媒体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网络造谣应当被认定为诽谤罪的刑事行为,法律并未明确造谣罪,但编造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行为将面临相应刑事责任。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故意捏造事实、转发危险言论的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涉案情节轻微者可处以5~10天拘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六章 证据 第七十一条 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五章 网络保护 第八十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且未作显著提示的,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未作出提示的,不得传输相关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对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向该用户提供网络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建设、运营、维护和使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