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谅解书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 |
释义 |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某些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够真诚悔罪并通过赔偿和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的情况下,可以达成和解。尽管寻衅滋事犯罪不在刑事和解范围内,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量刑指导意见,如果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书,仍然可以得到从轻处罚。这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实现了法律效果,也兼顾了社会效果。 法律分析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有些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的,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这些案件一般包括可能判处三年以下的侵犯公民人身权、侵犯财产罪案件和个别的过失犯罪案件,不包括寻衅滋事犯罪。虽然该罪不属于刑事和解部分的案件范围,但是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量刑指导意见对量刑部分的规定,对于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应当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以及被害方的接受程度等情况确定从宽的幅度。因此,寻衅滋事犯罪的,首先应当真诚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对于取得对方谅解书的,实务操作中还是可以得到从轻处罚的。 拓展延伸 谅解书的法律效力及适用范围 谅解书是一种常见的法律文件,用于解决纠纷。它是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的协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尽管谅解书不同于正式的法律合同,但在许多司法管辖区域,法院通常会尊重并执行谅解书的条款。谅解书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如双方自愿、合法、明确等。此外,谅解书的适用范围也值得关注。它通常适用于民事纠纷、商业争议、劳动关系等领域。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争议,如刑事案件或涉及公共利益的争议,谅解书可能无法产生法律效力。因此,在考虑使用谅解书解决纠纷时,当事人应当仔细评估其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结语 通过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和解制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通过赔偿损失、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实现案件的和解。然而,寻衅滋事犯罪并不适用于该制度。谅解书作为一种常见的法律文件,在解决纠纷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其适用范围需要谨慎评估。在实践中,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取得谅解书,可以在量刑上获得从轻处罚。当事人在使用谅解书解决纠纷时,应当注意其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以确保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纠纷事实; (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尊重人民调解员; (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五章 调解协议 第三十一条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 (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 (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