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庭上是否可以进行调解? |
释义 | 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出庭,可以委托代理人协商。调解应尽可能就地进行,一般应当公开。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协助调解。达成的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人民法院应制作调解书,明确诉讼请求、事实和调解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 可以调解的,一般都是法院调解的程序。 法院调解,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除法律规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应当公开调解。在法院调解中,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内容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拓展延伸 法庭调解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法庭调解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通过法官或专业调解员的引导,帮助当事人达成和解。其效果显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争议,减轻法庭负担,节省司法资源。法庭调解适用于各种民事、商事、劳动争议等案件,尤其适用于当事人关系较为密切、争议较小的情况。通过调解,当事人可以保持关系,减少诉讼费用和时间成本,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对于涉及重大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等复杂案件,法庭调解可能不适用,需要通过诉讼程序进行解决。因此,法庭调解的效果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结语 法院调解是一种有效解决纠纷的程序,通过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议。调解案件可以由审判员或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在法院调解中,单位和个人都应协助法院进行调解。如果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符合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将予以批准并制作调解书。法庭调解是一种高效的解决纠纷方式,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在复杂案件中,可能需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因此,法庭调解的适用范围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选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六条 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七条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八条 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