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职务犯罪在刑法中的定义是什么? |
释义 | 职务犯罪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侵害国家职务管理职能的行为,其主观要件是行为人对危害后果持有一种心理状态,客观要件包括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严重不负责任等。相关法律条文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8、183、271、272、397条。 法律分析 1、职务犯罪主体: 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二是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 三是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 四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3、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一种心理状态。 4、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利用职务之便; 二是滥用职权; 三是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 拓展延伸 职务犯罪的法律界定及其法律责任 职务犯罪是指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渎职等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职务犯罪包括贪污、受贿、渎职、滥用职权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情况,法律对不同职务犯罪的界定和法律责任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职务犯罪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和行政处分两个方面。刑事处罚方面,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严重程度,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罚金等刑罚。行政处分方面,可能会受到免职、降职、撤职等行政处分措施。职务犯罪的法律界定和法律责任的具体细则还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和适用。 结语 职务犯罪主体广泛,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以及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其客体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主观要件指行为人对其行为所持的心理状态。客观要件包括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以及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根据我国刑法相关条款,职务犯罪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和行政处分。具体的法律界定和责任细则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解读和适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九十三条 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检察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检察官的职业尊严和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检察官及其近亲属打击报复。 对检察官及其近亲属实施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侵害、威胁恐吓、滋事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从严惩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2021公布):第八章 监察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七条 监察官的职业尊严和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监察官及其近亲属打击报复。 对监察官及其近亲属实施报复陷害、侮辱诽谤、暴力侵害、威胁恐吓、滋事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从严惩治。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